新华社太原6月27日电(记者 安蓓、王炤坤、南婷)以国际金融危机倒逼为契机,自2009年起,一场由地方政府强力推进、疾风骤雨式的煤炭资源整合重组在山西展开,力度之大、程度之深为历年罕见,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这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谈及一年前启动的山西煤炭资源整合重组,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厅长王守祯加重语气对记者说,“早走比晚走好!”
30万吨以下小煤矿占70%以上,回收率平均仅为大矿的18%,全省煤矿采空区面积5000平方公里,煤矸石堆放量超过11亿吨,近1700多个村庄,约80多万民众饮水困难,频发的安全事故和屡屡曝光的官煤腐败一次次将山西推向舆论中心……煤炭产业,支撑了山西经济的发展,也使当地付出了沉重代价。
痛定思痛。山西毅然做出了“黑”转“绿”的抉择:启动煤炭资源重组,快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摈弃“污染的GDP”。
截至2009年底,山西煤炭重组整合正式协议签订率达98.6%,兼并重组主体到位率96%;全省矿井数由2600座减少到1053座,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淘汰;形成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个年生产能力5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集团。
重组虽启,但前行之路依然艰辛。“现在进行的重组整合,就是力争从根本上解决特定时期的遗留问题。但存量调整一定会付出成本,比如保留矿井和主体企业要承担落后退出的补偿成本,被整合关闭的落后矿井要承担预期收益受损成本等。”王守祯说。
以山西焦煤集团为例,截至6月1日,山西焦煤集团共整合172座矿井,整合后为70座。整合后这些矿井预计储量可达64.47亿吨,总产能预计可达年7146万吨,与整合前相比,山西焦煤产能几乎翻了一番。
谈及“重组后”阶段,山西焦煤集团董事长白培中直言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被整合矿井情况千差万别,人员参差不齐,一些被整合矿井前期私挖乱采严重,基础地质资料缺失,周边情况不清,系统不完善等问题将安全风险扩大了几倍。此外,整合预计总投入260亿元,经营管理、投融资风险不可低估。”
“并购重组是策略而不是目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院长岳福斌说,在付出巨大的重组成本后,如果管理和技术不能及时跟上,煤炭产业转变方式的目的将没办法实现,这一问题值得关注。
山西煤炭实际上也是全国煤炭业的一个缩影。今年,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将在河南、贵州等煤炭资源省份推开。重组整合后的产业升级和技术改进,对煤炭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伴随着煤炭业内部的重组整合,产业外部市场化改革也在加快推进。
今年起,传统的年度煤炭订货会、衔接会、汇总会将全部取消,长达16年的煤炭价格双轨制结束,完全由企业自主衔接、协商定价。山西煤炭企业今年签订合同价格在2009年每吨上调80元的基础上,再上调40元左右。
煤炭价格的上涨,牵动着整个产业链下业的神经。以煤炭产业最大的下游用户火电发电企业为例,“市场煤”和“计划电”的双轨体制下,“煤电顶牛”成为近年造成电力供应紧张的一个体制性因素。
在煤炭价格进一步市场化的基础上,“煤电联营”或“煤电一体化”的思路被市场接受。煤炭产业链延伸裂变,新的产业趋势开始出现。
距离山西省会太原市60公里的古交矿区,西山煤电集团古交配煤厂亚洲最大的桥式刮板混匀取料机正以每小时1500吨的效率,将按比例水平分层堆放的不同品质煤种全断面取料,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国内最大的燃用洗中煤坑口电厂——古交发电厂燃用。
山西兴能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古交发电厂)是由西山煤电和华电集团按60:40股权成立的发电企业。董事长荣国林说,通过洗选,西山煤电古交矿井每年产生的洗中煤、煤泥、煤矸石等“能源垃圾”经配比加工,成为发电厂的燃料,发电产生的全部粉煤灰将用来生产建材,节省的运力则用于销售精煤。
“煤-电-建材”“煤-焦炭-化工”“煤-油品-化工”“煤-天然气-化工”“瓦斯抽取-发电供热”……记者在调研中看到,以循环经济为模式的煤炭生产利用路径,正最大化地延伸着这一产业的价值链条。
记者采访中发现,电力企业投资煤矿、煤炭企业参股电厂、石油企业试水煤层气开发,煤炭产业链条上各行业通过股权投资横向合作的模式初现规模。
在塔山循环经济园区,同煤集团和大唐发电合资的塔山煤矿每年1500万吨原煤全部供大唐所属企业,筛选煤直接供两家合资的坑口电厂。华能集团近日在新疆启动煤制天然气项目。中石油投资的国内首个整装煤层气田去年底投入商业化运行。
“从煤电顶牛到煤电联营,再到煤电气并举及酝酿中的煤电路港一体化,煤炭产业市场化过程中催生的产业链裂变,代表着这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岳福斌说。
作为基础能源,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式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受制于下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而有待于整个经济发展方式和能源消费模式转变来“助力”。“必须改变一味依赖增加能源产量乃至进口量来满足需求的能源发展方式。”岳福斌说。
近几年,每当经济过热时,矿难发生的频率也会相应增加。“经济过热时,煤电紧张,煤炭供应压力上升,企业不顾安全性能条件限制投入生产,进而导致矿难发生。”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董事长武华太有些无奈。“严重依赖于资源投入的增长方式不改变,煤炭行业面临的压力就难有根本转变。在旺盛的市场需求下,很多现在开采技术达不到、在美欧等国家不会开采的煤矿,我们反而要上;应该缓上的反而要加速上。”
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煤炭生产和消费增长很快,年增长近2亿吨。2009年我国消费煤炭30多亿吨,比上年增长6.3%。进口煤炭1.26亿吨,同比增长超过210%,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
“在盲目追求GDP的内在冲动下,各地攀比上火电项目,钢铁产能迅猛扩张,直接引发了煤炭消费量的一直增长。”岳福斌说。2009年,中国钢铁产量突破5.6亿吨,同比增加13.5%,大多数都用在炼钢的冶金煤和无烟煤当年进口同比分别增长411%和78%。
岳福斌说,煤炭工业转变发展方式,根本上有待于能源消费模式及能源结构的加速转变。必须建立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煤炭产业体系,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同步规划煤炭产业的发展,并推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煤炭产业体系。